/

全国统一客服热线:
0755-28715175

新闻中心
news
4新闻资讯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资讯  -> 行业资讯

人类SLC35B1介导ATP逐步转运进入内质网的分子机制与结构基础


细胞内的能量货币ATP主要由线粒体产生,但占据细胞巨大体积的内质网(ER)却无法自主合成ATP。这个"能量黑洞"必须从胞质输入ATP才能驱动蛋白折叠、质量控制等关键过程。过去30年,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内质网的ATP转运通道,曾先后提出多个候选蛋白又被否定。2018年有研究推测SLC35B1(又称AXER)可能是真正的ATP转运体,但这个属于核苷酸糖转运体(NST)家族的蛋白,其真实功能和分子机制始终成谜。

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David Drew团队联合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,通过多学科方法破解了这一难题。研究发现SLC35B1 knockout细胞表现出与必需转运体类似的生长缺陷,证实其生理重要性。冷冻电镜捕捉到该蛋白结合ATP类似物AMP-PNP和ADP的7种构象,分辨率最高达2.85 ?,首次完整呈现了转运循环中所有主要状态。

研究采用四大关键技术:1)基于CRISPR-Cas9的基因组筛选确定SLC35B1的必需性;2)热迁移实验和饱和转移差示核磁共振(STD NMR)验证底物特异性;3)构建抗体-Fv-MBP融合标记物解决小蛋白冷冻电镜成像难题;4)脂蛋白体重建体系测定转运动力学参数(Km=3.4 μM,kcat=12 min-1)。

【功能特征验证】
热稳定实验显示SLC35B1特异性结合ATP/ADP(ΔTm增加5.2-5.3°C),而几乎不结合UDP-半乳糖(ΔTm仅0.3°C)。脂蛋白体实验证实其严格遵循ATP/ADP交换模式,对ATP的Km值与早期粗提ER微球体数据一致。竞争实验表明CTP/UTP也能较弱竞争结合,但GTP因核苷碱基亲水性过高而几乎无结合。

【结构解析突破】
冷冻电镜结构显示SLC35B1采用药物代谢转运体(DMT)折叠而非线粒体ADP/ATP载体的SLC25折叠。关键的TM4螺旋在K117-P212处断裂形成独特TM4a-TM4b柔性区。获得Q113F突变体(ΔTm提升至6.6°C)使分辨率提升至3.0 ?,清晰观察到ATP类似物罕见的环形构象。

【逐步移位机制】

比较胞质面向(inward-facing)和ER腔面向(outward-facing)结构发现:1)腺嘌呤通过I257/V261/C269疏水斑块锚定;2)TM8-TM9门控螺旋闭合使核苷酸垂直移位6.5 ?;3)R276在TM9上形成旋转支点,K120/K117在TM4b动态协调磷酸基团。这种"先结合后移位"机制突破了传统摇滚开关(rocker-switch)模型,解释了大分子两亲性底物的转运难题。

【生理意义】
该研究终结了30年来关于ER如何获取ATP的争论,揭示SLC35B1/SLC35B2亚家族可能进化出相似机制转运不同腺苷衍生物。内质网ATP供应与线粒体功能直接关联,为探索代谢疾病(如胰岛素抵抗中观察到的线粒体-ER接触异常)提供了新视角。结构解析的Q113F和E33A等突变体为开发特异性调节剂奠定基础,可能应用于蛋白质稳态紊乱相关疾病的干预策略。

这项研究不仅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胞器的能量供应途径,更开创性地展示了两亲性大分子底物的非典型转运机制。正如作者指出,该发现与线粒体ADP/ATP载体SLC25A4的逐步转运假说形成有趣呼应,暗示自然界可能趋同演化出类似的复杂分子解决方案。(子科生物报道)

[返回]   

Copyright © 深圳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粤ICP备16056151号

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0304号

扫一扫,加关注

客户服务热线:
0755-33164177
13924667705
18665335907
0755-28715175


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