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熟悉用年来计算的“实足年龄”(chronological age),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:为什么同样是50岁,有的人看起来像40岁,精力充沛,而另一些人却显得老态龙钟,疾病缠身?这个问题的答案,隐藏在“生物学年龄”(biological age)的概念之中,它衡量的是我们身体功能和生理状态的真实年龄,而非仅仅是时间的流逝。多年来,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精确测量生物学年龄的“生物钟”,从DNA甲基化时钟到蛋白质组学时钟,每一种都从不同维度揭示了衰老的秘密。但它们大多聚焦于单一层面,仿佛试图通过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声来理解整部交响乐。
我们能否拥有一种更全面的、系统性的视角来审视衰老?能否无创地“读取”身体内各个器官各自的衰老节律?
10月16日,《Nature Medicine》的研究报道“MRI-based multi-organ clocks for healthy aging and disease assessment”,为我们带来了激动人心的答案。一个国际研究联盟(The MULTI Consortium)巧妙地将磁共振成像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 MRI)与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相结合,为我们身体的七大主要器官:大脑、心脏、肝脏、脂肪组织、脾脏、肾脏和胰腺,分别打造了专属的“生物钟”。这项研究不仅构建了时钟,更进一步将这些器官的“年龄”与我们体内的分子世界、遗传密码、未来的疾病风险乃至潜在的药物靶点联系起来,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、关于人类衰老的宏伟蓝图。

为器官量身定制的时钟:当AI遇上MRI
我们能否像钟表匠一样,为身体的每一个重要器官都校准一个精确的时钟?这正是这项研究的核心起点。研究人员利用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——英国生物样本库(UK Biobank),以及其他多个大型队列的数据,总共涵盖了 313,645名参与者。他们的目标是开发七个基于MRI的生物年龄差(MRI-based biological age gaps, MRIBAGs)。
这个过程是这样实现的:首先,研究人员从海量的健康人群中筛选出数千人的MRI扫描数据。这些数据包含了各个器官详细的结构和功能信息。例如,对于大脑,他们分析了119个灰质体积特征;对于心脏,则包含了80个不同的测量指标。相比之下,胰腺的数据特征只有3个,这本身也反映了不同器官成像研究的成熟度差异。
接着,人工智能/机器学习(AI/ML)模型登场。研究人员使用了包括LASSO回归(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)和支持向量回归(support vector regressor, SVR)在内的多种算法。他们将这些健康人的器官MRI特征作为输入,训练AI模型去预测一个非常简单的目标:这个人的实足年龄是多少?
经过反复训练和验证,AI模型学会了从器官的影像特征中“读”出年龄的模式。比如,它可能发现,随着年龄增长,大脑的某个区域会以特定的速率萎缩,或者肝脏的某个成像参数会发生规律性变化。
最关键的一步来了。当模型训练完成后,研究人员用它来预测一个全新个体的年龄。这个由AI给出的“预测年龄”代表了此人器官的“影像学年龄”。然后,他们用这个“预测年龄”减去个体的“实足年龄”,得到的差值,就是MRIBAG。
这个差值意义非凡。如果一个人的MRIBAG是+5年,意味着他/她的某个器官,从MRI影像上看,比同龄人的平均水平“老”了5岁,呈现出加速衰老的迹象。反之,如果MRIBAG是-5年,则说明这个器官相对“年轻”,状态更佳。
有趣的是,这些AI模型的预测并非完美。在独立测试数据中,它们预测实足年龄的平均绝对误差(mean absolute errors, MAEs)大约在5年左右。但这恰恰是研究的精髓所在。这个“预测误差”本身不再是模型的缺陷,而被巧妙地转化为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生物学指标。它量化了个体偏离“标准”衰老轨迹的程度,这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生物学年龄信号。通过这种方式,研究人员成功地为七个关键器官都戴上了一块独特的“数字手表”。
时钟的“分子回响”:在蛋白质与代谢物中寻找衰老的踪迹
这些基于宏观影像的“器官年龄”,是否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?还是说,它们在微观的分子世界里有着深刻的根源?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研究人员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探索,将七大MRIBAGs与血液中成千上万的分子联系起来。他们开展了全蛋白质组关联研究(proteome-wide associations, ProWAS)和全代谢物组关联研究(metabolome-wide associations, MetWAS),试图“聆听”这些器官时钟在分子层面的“回响”。
结果令人震撼。研究发现了数千个显著的关联,清晰地表明,器官的结构性衰老与血液中的生物化学环境息息相关。
其中一些发现极具说服力,它们不仅验证了这些MRIBAGs的生物学意义,更揭示了器官特异性的衰老机制。以肾脏为例,它的MRIBAG表现出最强的分子关联信号,与多达 301种血浆蛋白 显著相关。而其中关联最强的分子是什么呢?是肌酐(creatinine)。这是一个众所周知地衡量肾功能的经典指标。数据显示,肾脏MRIBAG与肌酐水平之间存在极强的正相关(β = 21.77, P = 1.58 × 10⁻²⁵⁸)。这意味着,肾脏影像学年龄越老,血液中反映肾功能下降的肌酐水平就越高。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肾脏MRIBAG的有效性,它捕捉到的确实是与肾脏生理功能紧密相关的衰老过程。
再看脾脏,这个我们身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。它的MRIBAG与一种名为VCAM1的蛋白质呈现出惊人的强负相关(β = -0.89, P = 7.05 × 10⁻⁸¹)。VCAM1是一种细胞粘附分子,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这一关联暗示,脾脏的结构性衰老可能直接反映在全身的免疫炎症状态上。
胰腺MRIBAG则与一种叫做PLA2G1B的酶密切相关(β = -1.14, P = 8.26 × 10⁻⁵⁶),这种酶参与脂质代谢和炎症过程,是胰腺功能的重要分子。
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。通过将宏观的MRIBAGs与微观的蛋白质和代谢物联系起来,研究人员为每个器官的衰老时钟找到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。这不再是模糊的“影像学老化”,而是可以被具体的分子通路和生理功能所解释的、实实在在的生物过程。当我们通过MRI观察到一个器官“变老”时,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其背后无数分子事件累积的结果,是一场正在血液中上演的、无声的“分子交响乐”。
解码“衰老程序”:追溯七大时钟的遗传密码
我们已经知道,器官的衰老可以在影像和分子水平上被观察到。那么,更深层次的问题是:这种衰老的节律,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?是否存在特定的遗传密码在“编程”我们不同器官的衰老速度?为了探寻这个“衰老程序”的源头,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的基因组。
他们对每个MRIBAG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(Genome-Wide Association Study, GWAS),在数百万个遗传变异位点(SNPs)中进行筛查,寻找那些与特定器官加速衰老相关的“基因指纹”。
这项庞大的遗传分析揭示了几个关键信息:
首先,衰老在很大程度上是“天注定”的。研究人员估算了SNP所能解释的遗传度(SNP-based heritability, h²),发现七大MRIBAGs的遗传度在 0.29到0.47之间。这意味着,不同个体在这些器官年龄上的差异,有大约三分之一到接近一半可以归因于遗传因素。这为我们理解衰老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坚实的遗传学基础。
其次,研究人员成功定位了53个显著的“基因组位点-MRIBAG”关联对。这些位点就像是基因组地图上的灯塔,指引着我们去寻找那些调控器官衰老速度的关键基因。例如,他们发现大脑MRIBAG与一个包含 MAPT基因 的区域相关,而MAPT基因是神经退行性疾病(如阿尔茨海默病)研究中的“明星基因”。
更巧妙的是,研究人员通过一种名为“分区遗传度富集分析”(partitioned heritability enrichment analysis)的技术,进一步验证了这些遗传信号的器官特异性。他们发现,与心脏MRIBAG相关的遗传变异,显著地富集在心脏组织特有的基因调控区域中。例如,在右心房的H3K4me3区域(一种活跃基因启动子的标记)和左心室的H3K27ac区域(一种增强子活性的标记),都观察到了显著的遗传度富集。这说明,影响心脏MRIBAG的遗传因素,恰恰是在心脏组织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的那些基因,这为研究的生物学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。
最后,遗传分析还揭示了器官间的“内在联系”。通过计算遗传相关性(genetic correlation),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器官的衰老时钟并非孤立运行。例如,肾脏MRIBAG与一个先前研究中定义的“肾脏表型年龄”(renal PhenoBAG)存在显著的遗传正相关(rg = 0.23, P < 2.00 × 10⁻⁵),这表明无论我们用何种方法测量肾脏的生物年龄,其背后的遗传基础是相似的。
从基因组的视角看,器官的衰老不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,而是一个受到复杂遗传网络调控的、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程序。这项研究就像是为我们找到了解码这个程序的“密钥”,让我们第一次能够将特定基因与特定器官的衰老速度直接联系起来。
从器官对话到疾病预警:MRIBAG的临床“读心术”
有了这些强大的器官时钟,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:它们能为我们的健康做些什么?它们能否像水晶球一样,预示我们未来的疾病风险?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分析,展示了MRIBAGs在临床预测方面的巨大潜力。
他们发现,这些器官时钟与多种疾病的未来发病风险紧密相连。例如,大脑MRIBAG的“老化”程度,能够显著预测未来患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(风险比(hazard ratio)为1.44)、焦虑症(风险比为1.60)乃至消化道出血(风险比为1.46)的风险。而心脏MRIBAG的加速老化,则与未来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(风险比为1.16, P = 4.80 × 10⁻³),这一结果也与前述的遗传关联分析相互印证。
接下来,研究人员运用了“孟德尔随机化”(Mendelian Randomization, MR)的巧妙方法,来推断这些关联背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。MR分析利用基因变异作为一种“自然实验”,可以更可靠地判断暴露(如器官老化)与结局(如疾病)之间的因果联系。分析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因果通路,例如,肾脏MRIBAG的老化可能对2型糖尿病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发生存在保护性的因果效应。
更有趣的是关于阿尔茨海默病(Alzheimer's disease, AD)的发现。MR分析提示,AD的遗传易感性可能会导致肝脏MRIBAG的加速老化(P = 3.02 × 10⁻⁵),而不是反过来。这暗示着,像AD这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,其影响可能并不仅限于大脑,而是会对身体其他器官的衰老过程产生系统性的、因果性的冲击。
在所有预测中,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对全因死亡率的预测。结果显示,大脑和脂肪组织的MRIBAGs是显著的死亡风险标志物(风险比均大于1),即这些器官越“老”,个体的死亡风险越高。然而,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是,肝脏和脾脏的MRIBAGs竟然呈现出“保护效应”(风险比均小于1),即这两个器官的影像学年龄越大,死亡风险反而越低。
这个看似矛盾的结果激发了深刻的思考。研究人员推测,这可能反映了“器官储备”(organ reserve)的概念。在衰老过程中,肝脏和脾脏这些具有强大再生和代偿能力的器官,可能会通过结构上的重塑(在MRI上表现为“老化”)来维持其关键功能,以应对身体不断增加的生理压力。因此,一个较高的肝脏或脾脏MRIBAG值,可能并非代表衰竭,而是象征着一个更具韧性、更能适应衰老挑战的器官。这个发现挑战了我们对“老化”等于“衰退”的简单看法,揭示了衰老过程中复杂的适应与代偿机制。
总而言之,MRIBAGs不仅能识别高风险人群,还能揭示器官之间以及器官与疾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,为疾病的早期预警和预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。
通往“可干预”的衰老:从基因到药物的寻宝图
如果说预测疾病是MRIBAGs的“诊断”能力,那么这项研究最激动人心的部分,在于它展现了“治疗”的潜力。研究人员没有止步于发现关联,而是绘制了一幅从衰老时钟到潜在药物靶点的“寻宝图”,试图找到干预衰老过程的钥匙。这个过程逻辑严密,环环相扣:
第一步:锁定高价值基因。 研究人员从GWAS发现的53个与MRIBAGs相关的基因位点出发,利用功能基因组学数据(如eQTL和染色质相互作用图谱),筛选出那些不仅位置邻近,而且很可能在功能上真正受到遗传位点调控的基因。这一步将候选名单缩小到了246个具有功能证据的基因。
第二步:多重证据交叉验证。 为了找到最核心的靶点,研究人员运用了贝叶斯共定位(Bayesian co-localization)分析。他们检验这246个基因中,哪些不仅影响MRIBAG,还同时影响其他类型的衰老时钟,比如基于蛋白质组的ProtBAGs或基于代谢组的MetBAGs。其背后的逻辑是:一个在基因、影像、蛋白质、代谢等多个层面都显示出与衰老相关的基因,更有可能在衰老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,因而成为一个更可靠的药物靶点。通过这层严苛的筛选,最终得到了62个“高置信度”的衰老相关基因。
第三步:链接现有药物。 最后,研究人员带着这62个基因的名单,查询了一个名为“药物基因相互作用数据库”(DGIdb)的权威数据库。这个数据库收录了已知的药物与其靶向基因之间的关系。
最终的宝藏被发现了。 他们发现,在这62个基因中,有9个基因是122种现有药物的靶点。这些药物涵盖了从免疫抑制剂到抗精神病药物,再到降糖药和抗癌药。这意味着,我们或许可以通过“老药新用”,重新利用这些已知的药物来干预特定器官的衰老过程。
其中,一个名为 ALDH2 的基因尤为引人注目。ALDH2与脾脏MRIBAG的加速老化显著相关,并且通过共定位分析,它还被证实与免疫相关的MetBAG和肺部相关的ProtBAG共享同一个因果遗传变异。这表明ALDH2可能在连接免疫系统、肺部和脾脏衰老的多器官网络中扮演着枢纽角色。更令人兴奋的是,数据库显示,ALDH2是15种不同药物的靶点,这些药物的适应症五花八门,包括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氯氮平(clozapine)、用于帕金森病的罗替戈汀(rotigotine)、抗抑郁药舒必利(sulpiride)等。
这一发现开启了全新的想象空间。脾脏是中枢免疫器官,而神经炎症又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核心病理过程。一个靶向ALDH2的药物,是否可能通过调节脾脏的免疫衰老,进而影响大脑的神经炎症,从而对神经系统疾病产生治疗效果?这为开发针对衰老根本机制的“老年保护剂”(geroprotectors)提供了具体的、可操作的靶点和候选药物。这幅“寻宝图”的终点,指向了可干预、可延缓的健康老龄化。
MRIBAG在精准医疗中的未来版图
这项研究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精准医疗的一幅宏伟蓝图。器官时钟MRIBAG,作为一个由AI驱动的、可测量的“内表型”(endophenotype),有望成为连接基因、环境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键桥梁。
研究人员用一个精彩的实例展示了MRIBAG的实际应用价值。他们分析了一项著名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(solanezumab)的临床试验数据。这项试验最终宣告失败,未能证明药物可以延缓认知衰退。然而,当研究人员利用大脑MRIBAG对试验参与者进行“回溯性”分析时,奇妙的现象发生了。
他们根据参与者基线时的大脑MRIBAG值,将其分为“加速衰老组”(大脑相对更老)和“减速衰老组”(大脑相对更年轻)。结果发现,无论是在用药组还是安慰剂组,这两组人的认知衰退轨迹都截然不同。“减速衰老组”的认知功能基线更高,且在试验期间下降得更慢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统计检验,他们发现,在安慰剂组中,两组人之间的认知差异比在药物组中更为显著。
这一发现的启示是深刻的。它暗示,临床试验的“失败”,可能并非因为药物完全无效,而是因为试验人群的生物学异质性太高。一个潜在有效的药物,其效果可能被那些衰老速度过快的“无效”参与者所稀释和掩盖。如果未来我们可以在招募患者时,就利用大脑MRIBAG这样的工具,筛选出处于特定生物学阶段的、更同质化的患者群体,临床试验的效率和成功率或许将得到革命性的提升。
这正是MRIBAGs的未来所在。它们可以作为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工具,帮助医生在疾病发生前识别高危个体,并针对性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预防性治疗。它们可以作为客观的生物标志物,用于监控抗衰老干预措施(无论是药物、饮食还是运动)的真实效果,告诉我们哪种干预对哪个器官最有效。最终,它们将推动医学从“一刀切”的治疗模式,走向真正意义上的“因人而异、因器官而异”的精准健康管理。
诚然,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,例如数据主要来自欧洲人群,未来需要扩展到更多样化的人群中;研究是横断面而非纵向的,长期的跟踪观察将能更深入地揭示器官衰老的动态轨迹。
但无论如何,这七个器官时钟的诞生,无疑是衰老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。它让我们第一次能够以如此全面和系统的方式,审视我们体内那场复杂而精密的、关于时间的演出。它告诉我们,衰老并非一个无法抵抗的、均质化的过程,而是由多个节律各异的器官时钟共同谱写的乐章。而现在,我们终于拥有了能够解读这部乐章的指挥棒,或许在不远的将来,我们还能学会如何去指挥它,奏出更悠长、更和谐的生命之曲。